“共同富裕”目标下的房地产角色:居住与再分配
来源:21世纪经济报道
日期:2021-08-20 点击量: 221
经过持续不断的去杠杆化、去投资化之后,房地产业正在加速向民生属性回归。
8月17日,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召开,研究扎实促进共同富裕问题,研究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、做好金融稳定发展工作问题。
会议公告中,仅有一处内容直接涉及房地产,即完善“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”。但作为我国居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大宗资产,房地产的行业定位和政策导向,对于“共同富裕”目标的实现可谓举足轻重。
近几年来,以回归居住属性为目标的“房住不炒”,一直是我国房地产调控政策的重要目标。近期,该目标正进一步向保障民生和调节收入分配的方向延伸。这既可看作“房住不炒”内涵的深化和落地,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的行业走向。
在这背后,已有两条重要的政策脉络延展开来。第一,自去年末以来,旨在提高直接税比重、调节收入分配的房地产税改革频繁被提及;第二,包括保障性租赁住房在内的住房保障体系建设,正被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。
回归民生
房地产是在最近20年中迅速成为我国家庭的主要资产的。自1998年房改启动以来,我国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,人均居住面积也明显改善。
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,到2018年,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9平方米,比1978年增加32.3平方米;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7.3平方米,比1978年增加39.2平方米。
这一过程也伴随着房价的快速上涨。新世纪以来,房地产市场经历了至少5个上涨周期,房价上涨的同时,投资和投机情绪一度抬头,并成为推动市场非理性升温的重要力量。
实际上,在2014年之后,我国就已迈过房地产供需平衡点,楼市全面大涨的基础已经不存在。监管部门也采取各种手段遏制投机和投资,但在市场数次大涨的“教育”下,这种需求的冲动一直存在。
2016年末,监管部门首次提出“房子是用来住的,不是用来炒的”(即“房住不炒”),在政策导向上回归房屋的居住属性。至今,此轮调控的力度和范围均有增无减,近5年的调控周期也属空前,尤其在土地、金融供给端的发力,在去杠杆的同时,也令投资投机需求近乎绝迹。